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低温生物党支部组织开展“诵读科学经典、弘扬科学精神”主题党日活动

稿件来源:低温生物与医学党支部 发布时间:2020-05-25

  在新中国建设的历史岁月里,众多老一辈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情怀和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筚路蓝缕,攻坚克难,为祖国的腾飞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在这其中,老科学家们所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精神追求,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宝贵财富。光阴荏苒,在如今,当更多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从前辈手中接过旗帜、接过使命的时候,当我们站在继往开来的出发点上时,我们需要沉下心来,去感悟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境界,去理解、传承和发扬那些优良的作风与学风。为此,低温生物与医学党支部以“诵读科学经典、弘扬科学精神”为题组织了主题党日活动。

  考虑到特殊时期绝大多数学生党员居家学习的实际情况,活动采用了微信群在线分享讨论的形式,支部党员可以随时把搜集到的经典文章分享到群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此次党日活动共持续了半月有余,截至到5月20日,已有16位同志做了分享,在文章推荐时大家都谈了自己的推荐理由或阅读心得。人物涉及到钱学森、竺可桢、钱三强、袁隆平、赵忠尧、王选、黄旭华、屠呦呦、潘建伟、施一公等不同时期的国内优秀科学家,文本形式更是丰富,涵盖了书信、访谈、人物回忆录、演讲、纪实报道等多种不同文体,丰富了同志们认识了解众多老科学家的维度,为大家提供了更多样的解读视角。

  陈森同志分享了潘建伟院士的题为《探索的动机》的演讲稿,并且谈了他的学习感想。科学的道路上,需要勤奋,需要刻苦,需要汗水,需要孜孜以求,需要竭尽全力;但这类似苦行僧行为的背后都源于探索科学的动机。作为年轻一辈的科研工作者,要不断思考,不断发问,自己科研的动机是什么。分享这篇演讲,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审视自己探索的动机,培养自己对世界的好奇,从而不断增强对科学最原始的冲动。

  张成林同志分享了陈学俊院士关于交通大学西迁的回忆录。陈学俊院士是国内热工领域最早的开拓人。1955年,当中央决策下来时,许多师生还存在思想上的犹豫。陈学俊院士带头响应,坚决拥护交大全迁西安。迁到西安后,面临工作和生活上的种种困难,他没有一句抱怨,一心一意扎根在西安这座古城。张成林认为,我们后辈学子也要学习前辈们的精神,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扎根建设,肩负起新一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徐硕同志分享了华罗庚先生于1950年归国途中所写下的《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华罗庚先生是享誉世界、家喻户晓的数学家,是呕心沥血为人才的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毅然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一心回国服务祖国。在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华罗庚先生对于“留在他们的社会”的真相的清醒认识,对于自己在祖国战火纷飞时仍能够有机会出国留学的感恩,对于朝气蓬勃的新中国的憧憬与热爱,“‘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 这封信感人肺腑,极具感召力。

  姚雨辰同志分享了钱学森先生有关系统论的书信稿件。他认为,钱老在退居二线之后,还在带领一批学者积极追求真理,提出了许多新理念,并通过书信与各位专家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交流思想,探讨学术,为一些重大现实问题献计献策。这封探讨系统论的书信,反映了钱老对于自然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关系的看法,这对我们这些从事科研工作的年轻党员来说,十分有借鉴意义。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科研的方法论建立联系,去读一读钱老的作品,或许能够得到宝贵的启发。

  支部书记王倩同志与大家分享了有关屠呦呦先生在研制青蒿素过程中的故事纪实以及在领取诺贝尔奖时的演讲稿,并从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角度谈了自己的学习感受。她在分享时谈到,屠呦呦先生的故事非常好的体现了什么是文化自信,我们每一个科研工作者都要学习屠呦呦先生默默坚守、坚韧不拔的科研精神。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大师虽已渐渐远去,但他们如同金子般的宝贵精神,却如耿耿星河,永远闪耀在人类探索未知、开拓进取的夜空中。大家认为,弘扬科学家精神,不应该仅仅止步于从书稿中汲取感人故事,更应把它们作为自己内心中树立的标杆,时刻反思,日常总结,努力向模范的精神追求所靠拢,净化内心,坚定信念,保持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科学的热忱,在科技事业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低温生物党支部组织开展“诵读科学经典、弘扬科学精神”主题党日活动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