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扫描

媒体扫描

【国科大】“培养学生,我没有什么窍门”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02

  “通过科学研究,服务国家、造福人民。这是十分有意义的,也是对科学家精神的最好诠释。”谈到科研,国科大未来技术学院教授、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员公茂琼说。 

   一直以来,公茂琼深耕于低温混合工质制冷技术、混合工质热物性及两相传热研究等,并致力于将相关技术投入到高端仪器设备的实际应用中。依靠“长时间积淀”发展出的核心技术,他的团队成功研制出系列单压缩机混合工质深冷冰箱、高低温试验箱和小型液氮机等仪器。其中,深冷冰箱技术已实现产业化,有效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局面。 

  但公茂琼不满足于此,“混合工质制冷领域中,还有更深入、更基础的科学问题等待被解决。希望我们在核心技术上不受制于人。” 

    

  

公茂琼

  2012年起,公茂琼团队将低温制冷技术应用到能源气体领域,开发出了系列规格的撬装式天然气液化装置,部分装置已在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等多地顺利达产运行。应用该技术发明生产的撬装天然气液化装置已有40余套实现了现场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020年,国家提出“双碳”目标,天然气和氢气等成为“绿色舞台”上举足轻重的“能源角色”。 

  围绕战略部署,公茂琼团队又瞄准氢气低温致密化储运需求,继续钻研氢液化系统的混合工质预冷与基于混合工质制冷的低温高压储氢技术。 

 

   

陕西延安撬装石油伴生气液化装置

   

内蒙古鄂尔多斯偏散天然气井口气液化装置

  承载满腹学识,与丰富实践经验,公茂琼仍不满足于仅在科研工作中投入心血,他还希望将这数十年的见闻与体悟,传授给憧憬科学、致力科研的后辈们。于是,他担任起国科大《制冷与低温原理》主讲人的角色,这一讲,就是六个年头。
 
  公茂琼喜欢每次来雁栖湖校区上课途中的一路春景,也沉浸于听课时学生们的青春活力,“我提倡互动式教学,而非填鸭式教学。调动学生推导公式、分享见解的积极性,让他们能更加积极地思考问题。” 

  2021级研究生王坤这样评价道,“在公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的参与感很强,在互动时不知不觉就厘清了内容思路,真的受益良多。” 

     

  

公茂琼在雁栖湖校区授课

   而就是这样一位硕果累累的科学家、一位热爱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却在获得中科院理化所首届研究生“我最喜爱的导师”时说,“我在培养学生方面没有什么窍门” 

  在公茂琼看来,导师可以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好的科研平台、合适的研究方向,以及充足的学术经验,但同时也需要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就像书画中的留白一样,有了留白,书画更能耐人品味。在刚开始研究课题时,导师给学生多些建议与帮助,等时机适当,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面对学术难题。这样,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他们才能有所收获、有所成功。” 

  组会时,他常跟学生们讲,对于自己所从事的特定研究方向,某些层面上的理解和认知一定要超越导师,如果毕业论文上有让导师“看不懂”的地方,说明导师对学生的培养是成功的。 

  对公茂琼而言,这样的培养方式,需要的从不是窍门,而是依赖于自身的科研热忱、科研实力,以及对学生们的关爱、尊重与信心。 

  得益于这种没有什么窍门的培养,公茂琼的2017届博士毕业生赵延兴带着《含氨混合工质相平衡及溶油特性研究》优秀论文毕业了,后来成为国科大硕士生导师、中科院理化所副研究员。“犀利、严谨、热心”,这是赵延兴对导师公茂琼的形容。“公老师总能犀利点出问题关键,推动我们更深入思考。他总是以身作则,指导我们工作逻辑要清晰、材料要严谨。他也积极关心、帮助身边人的工作和生活。” 

     

  

公茂琼(左)和赵延兴(右)

   公茂琼良苦用心的真性情,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2018届博士毕业生杨志强犹记得,在低温与制冷研究中心混合工质课题组,公茂琼给予了大家自由发挥空间和勇于试错的鼓励,“如果没有恩师的宽慰和指点,引入‘门’后,我也无法快速步入科研正轨,也不会在读博期间取得系列成果。”现在,杨志强已经成为一名高级工程师,在中国船舶领域发光发热。今年,他也被中科院理化所聘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 

  无论是留在教研领域的赵延兴,还是前往企业“造船”的杨志强,都在导师公茂琼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在各自所热爱的领域内坚定前行、发挥能量。 

    

  

公茂琼(左)与杨志强(右)

  
 
  今年的毕业季,公茂琼代表中科院理化所全体导师叮嘱学生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努力担当起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要放平心态,注重过程,看淡结果;要培养一项长期坚持的运动,强健体魄,终身受益。
 
  他微笑地看着“强国一代”青年,眼里充满期待与希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