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扫描

媒体扫描

科技日报:中科院:创新故事越来越多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1-11-04

11月1日,是中科院的“生日”。已经走过62个春秋的中科院给历史留下了许多故事,而在近十几年中,有关创新的故事越来越多。

三年前,中科院理化所的詹文山研究员在别人的眼里就是一个“大财主”,他可以支配国家财政部拨付的1.8亿元的资金,用于“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项目的研究。在别人说他风光的时候,他倒有点不安:这钱是制造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仪器的,验收时,它们的指标可得是世界上最好的。

今年10月27日,站在记者面前的詹文山已经释然:7台深紫外设备已研制成功;另一台也已基本完成,目前正在调试。

2008年3月,在财政部专项资金支持下,中科院启动了深紫外项目,包括研制深紫外拉曼光谱仪等8台国际领先水平的仪器设备。之所以敢给这些仪器冠以国际领先水平的大名,是因为中科院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在国际上首次生长出可直接倍频产生深紫外激光的非线性光学晶体KBBF,并发明了棱镜耦合技术,从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掌握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技术的国家。依靠这一独门技术研制的仪器设备自然独步天下。

中科院十分看重科研装备的创新。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就曾特别指出,现代科技的进步越来越依靠科学仪器的发展,科学技术重大成就的获得和科学研究新领域的开辟,往往是以检测仪器和技术方法上的突破为先导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科院在整个深紫外项目研制过程中,设计了从“材料—器件—装备—科学研究”的完整研发体系,以充分利用我国独创的深紫外技术,占领深紫外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创新成了中科院的主旋律。

2010年7月21日,一个6千万美元的专利技术许可合同在上海签字。与我们经常听到的中方买入某某技术不同,这次的购买方是名列欧洲第一、全球第四大制药集团的赛诺菲—安万特集团,而出让方则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根据合同,将一项由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发明的蛋白抗肿瘤药物的专利与技术授权赛诺菲—安万特公司实施,合同金额约为6千万美元外加销售额提成。

上海生科院的这一研究成果,曾被国际肿瘤生物学权威杂志《癌细胞》以11页的篇幅报道,被美国科学家称为“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研究必读”。

正是有了创新,中科院人才做成这笔破天荒的大买卖。

如果把中科院看成一只股票的话,它绝对是一只极具潜力的成长股。这倒不是因为它的历史长、牌子硬,也不仅仅是它的成果多,最重要的是它有一支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今年7月28日,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太平洋深处创造了下潜5188米的中国新纪录。由中科院声学所团队负责研制的声学系统,为“蛟龙”号提供了通信、测速、障碍物探测和地形地貌探测等技术。这个团队以朱维庆研究员为指导、朱敏研究员为项目组长。而除了朱维庆以外,其他成员大都是“70后”“80后”。

1970年出生的中科大教授潘建伟,多年从事量子信息领域的研究工作。2005年,创造了13公里的自由空间双向量子纠缠分发世界纪录;2009年,又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舒友生在大脑皮层高级功能和功能紊乱机制等方面取得突出研究成果,先后在《自然》《美国科学院院报》等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多项有影响力的成果。他也是个“70后”。

……

有人才,就会有创新成果;有创新成果,中科院就会不断地续写辉煌。

( 本报北京10月31日电 本报记者 李大庆 ) 

原文: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81/kjrb/html/2011-11/01/content_130588.htm?div=-1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