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组建于1999年6月,是以原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低温技术实验中心为主体,联合北京人工晶体研究发展中心和化学研究所的相关部分整合而成。全所现有在职职工841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5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74人。设有物理学、化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3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材料学二级学科博士、...
世纪更迭,创新潮起,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应运而生。二十年来,理化所秉持中国科学院赋予的以高技术创新与转移成果转化研究为主的战略定位,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面向世界科学前沿紧密结合,不断凝练科技目标,凝聚、造就和优化创新队伍,在各整合单元多年积累的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获得多项国家级奖励,推动数十项重大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所长:汪鹏飞 党委书记:张丽萍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新建 副所长:罗二仓 副所长:王雪松 副所长:王树涛
机构设置
科研成果
科研装备
人才队伍
院地合作
国际合作
研究生教育
党群文化
科学传播
信息公开
2007.9 -2011.7,吉林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工学学士;
2011.9 -2016.7,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理学博士,导师:江雷研究员;
2016.7-至今,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
董智超,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201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获学士学位。2016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师从江雷院士。2016年加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领域是仿生液体绕流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将材料化学体系的宏观和微观研究手段与仿生学研究手段相结合,针对绕流研究中的挑战,从宏观到微观尺度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在PNAS,Sci. Adv., Nat. Commun.,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等杂志上共发表SCI论文50余篇。
长期从事仿生液体绕流方面的研究:
(1)仿生多尺度界面材料的制备
(2)表界面对液体绕流的调控
1.仿生超浸润性结构对绕流调控的研究及应用,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负责人,2018年-2020年
2.绿色印刷制造技术与纳米结构器件系统集成应用,科技部,2018年-2023年,课题骨干
3.煤改电二氧化碳高温热泵供热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中科院STS,2018年-2019年,课题骨干
1.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新人新锐奖
人才队伍